所谓《谷梁》的两个破绽,都有合理的解释。
正如丧礼重要的不是铺张而是悲戚之心,礼仪如果失去了作为本质的真实情感,那么礼仪的存在又有何意义?礼仪作为人情的表达方式,孔子还认为礼最重要的精神在于义。然而,面对礼乐制度流于形式主义,孔子依然抱持着一种天之未丧斯文(《论语·子罕》)的使命感,终其一生孜孜矻矻、奔走呼号,极力想要改变当时世道衰微、纲纪废弛、道德隳堕的状况。
进入专题: 孔子 礼学思想 。克己复礼本是一句古语。一、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对周代礼仪制度的反省众所周知,孔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孔子言礼却可得而闻。《礼记·礼运》记载了言偃向孔子请教礼的问题,言偃问: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答: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在这个基础上,孔子损益三代而至仁义之点醒(牟宗三:《名家与荀子》),用仁来统摄礼,在重新阐发礼的道德义涵的基础上,使礼的生机在突破制度桎梏后得以重新焕发。
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论语·卫灵公》讲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104] 朱熹集注:扩,推广之意。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④]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万章上》,《十三经注疏》,第2735页。
[57]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公孙丑下》,《十三经注疏》,第2697页。因此,这里只需确定:自由意志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意志的自由。
[58] 朱熹:《孟子集注·微子》,《四书章句集注》,第183页。[16] 高瑞泉:《隐显之间:心学历程中的自由意志》,《学术月刊》2022年11月,第5?6?316页。这就是孟子讲的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孙奭指出,这是疑礼[82],即对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质疑。爱我之幼,亦爱人之幼。
子曰:‘可谓士君子矣。[29] 朱熹集注:言不以贫贱而移,不以富贵而淫由仁而义,由义而礼,就是孟子所说的居仁由义[91]: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所以,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
[54] 孟子认为,意志行为应当符合礼法。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48]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离娄下》,《十三经注疏》,第2729页。[⑥]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
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以意逆志,是为得之[⑨],这里的志指诗人的情感意志[⑩],意指读者的情感意志,以意逆志是说两者情感意志的吻合。[76] 这同样是一种比喻,规矩本义指工匠的圆规和直矩,以比喻礼法,即行为准则,亦即意志行为的社会规范。为政当为天所使,诛伐无道,故谓之‘天吏也。例如,齐王召见孟子,孟子称病不见。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84] 黄玉顺:《作为基础伦理学的正义论——罗尔斯正义论批判》,《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8期,第27–33页。在这个意义上,意欲就是自由意志。
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40] 这些措施,不外乎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的欲望或意志。
[99]显然,自爱是博爱的前提,即推己及人的逻辑起点。这就正如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3],己欲立己欲达是自爱、私欲的表现,立人达人是推扩的结果。
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78]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公孙丑下》,《十三经注疏》,第2698页。[29] 赵岐注、孙奭疏:《孟子注疏·尽心上》,《十三经注疏》,第2764?6?32765页。孟子以北宫黝为例,不受于万乘之君,无严诸侯。
[46] 这是说不仁者也是可与言的,关键在于自己取其浊还是取其清,即在于自己的自由意志的选择取舍: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30] 所谓不失己,就是不丧失自己的自由意志。
当合乎仁义时,非礼非法的行为也是可欲的道德行为。[36] 任何人都爱富贵、爱父母、爱美女、爱妻子儿女。
所以,不正义的法不必遵守,就此而论,即可以说:不仅法无禁止即自由,而且法所禁止亦自由。这个可乃是孟子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而向来被忽略了。
[54] 黄玉顺:《刑与直:礼法与情感——孔子究竟如何看待证父攘羊》,《哲学动态》2007年第11期,第12–18页。吾何畏彼哉?[23] 朱熹集注:藐焉而不畏之,则志意舒展。例如,婚姻有其规矩: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42] 黄玉顺:《论自由与正义——孔子自由观及其正义论根据》,《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95?6?3104页。
这些情欲或意欲乃是人的天性:形色,天性也。[85] 所谓反经,就是回到比礼更为根本的仁义。
赵岐注:从君顺指(旨),行权合从(纵),无辅弼之义,安得为大丈夫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乡原,恐其乱德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