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来看,我国还不具备发生类似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但未雨绸缪总是有益处的,一蹴而就反易造成事倍功半。
本次调价时机虽然处在18大会议前后,但是距上次调价22个工作日的周期条件早已满足,只要三地变化率突破-4%的红线,就将迎来新一轮下调,延迟的概率不大。而阿曼作为中国原油进口国之一,其原油又是中东石油的定价基准,较辛塔(印度尼西亚)更为贴近我国国情。
而此机制运行以来,发改委共进行了20次价格调整,其中13次为上调,7次为下调。若以汽油下调330元/吨、柴油下调320元/吨预估,则折合成升价约为93#汽油下调0.25元,0#柴油下调0.27元。可以看出油价涨多跌少的弊端依旧明显,而且22个工作日的周期过长,滞后性也让人诟病。而不论最终新机制会呈现何种形式,都将弥补现行机制的弊端,更加与时俱进、加强国内成品油的市场化特征。而以上海93#汽油零售价为例,也从09年5月末的5.51元涨至目前的7.8元/升附近。
近期国际原油的暴涨暴跌推动油价整体趋弱,广泛关注的年内成品油第四次下调预计将在本周来临。目前来看,成品油定价新机制的框架已基本确定,据悉若国际油价继续下跌,将是新方案推出的契机,最快有望在年内亮相。工业投资下降,整个经济增长也会受阻。
一般来说,当煤电油运趋于紧张的时候说明经济在上升,当煤电油运相对宽松,甚至出现过剩时,说明经济在下跌。第三,欧洲是中国从世界上引进先进技术的第一大来源地。未来工业化强大的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市场化会使我们整个经济充满活力,国际化又能不断拓展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所以总的来说,未来我国整个经济增长将会有供给、有需求、有活力、有空间。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限购,限购是一种行政办法,但是它仅短期有效。2008年、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对它的认识是及时、正确的,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火力发电的原料是煤炭。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已经连续7个季度增长下跌。如果作一个深层次的解析,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我们自身。第三,稳增长要坚持下去。
那么就一定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拓宽投资的渠道。过去我们主要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历史上投资增长率最高的一年是1993年,投资增长率达到61%,今年9月份25%。但是现在煤炭的行业形势可说是惨烈,惨烈到什么程度呢?一个指标就是库存,过去的四年2008~2011年全国煤炭库存总量一共增加2000万吨,但是今年2季度一个季度就增加3700万吨,增加量超过过去四年煤炭的增加总量。现在怎么看中国的经济下跌?我的看法有三点:第一,经济增长适度下跌未必是坏事,长时间追求速度会使问题积累,所以现在经济出现下跌恰恰是我们有更多精力进行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的一个时机。
我主张不要盲目投资,要靠创新,靠实干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第二,欧洲是中国第一大商品出口地。
所以根据现在投资新开通的项目就能够推断出半年以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是强还是弱。而应该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最根本的支撑力量。
2011年12月份全国日用电量是130亿千瓦时,2012年1月、2月份下降到120亿千瓦时,说明经济在下跌。这其中有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有相当多的投资和投机者进入这个领域,所以涨价。效益指标截止到今年8月份是-3.1%,而去年的8月是正的23.9%,工业效益比去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关于工业投资,现在出现一种状态就是整个社会都病了,全社会都不愿意干实体经济,都喜欢干虚拟经济,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不能叫强国。下降最厉害的是水泥,水泥在去年12月的日产是565万吨,但是今年1月、2月份日产量下降到360万吨,减少40%。今年9月份全国铁路的运输量是3.07亿吨,去年9月是3.24亿吨,所以货运量是负增长。
所以欧洲出现这么大的问题,中国不可能不受影响不过,它对消费者、油企、政府未必就是市场人士坐而论道得出的三赢格局。
二是电煤产运需衔接会也取消。现如今煤炭价格一路下跌,电厂成了煤矿座上宾。
上周末,多家财经媒体集体抛出能源价改新闻,称成品油新定价机制已敲定,22+4%的延时调价机制,将改为10+0即时调价硬约束。旧机制的最大危害是借助行政意志扭曲成品油价格。
10年河东10年河西,多少年来煤矿朝南坐,电厂如乞丐。这一价改直指存在多年的电煤价格博弈及由此横生的种种弊端、矛盾及腐败。反之,当油价下跌达到22+4%的降价条件时,发改委常常装作视而不见,造成消费极度不满还伤及政府信誉。所以,就行将启用的10+0新机制,消费者、油企、政府都得有足够心理准备。
可是,发改委压煤保电的指导价,并不具备法律硬约束,实际执行时无人当真,除非高层强迫国有大煤矿讲政治、顾大局,所谓指导价才会被大煤矿勉强打折执行一回,并带来电煤质量的掺杂使假,同样令电厂叫苦不迭。10+0新机制一旦发布施行,国内成品油价由市场生成的权重大幅增加,政府干预色彩大为减弱,这无疑是市场人士所希望看到的能源价改之内容。
既然三方都认可油价还得由市场来生成,那么到时谁也别怪谁。识者所知,电价对国计民生的影响比电煤大了去。
发改委不能不投鼠忌器,一旦河东与河西再次逆转,电煤双轨制已取消,电厂再度以怠工应对造成供电严重短缺,而此时经济又重新步入上行周期,政府作何应对?一番据实分析下来,笔者得出的谨慎判断是,啃油价这块硬骨头十之八九已无悬念,可要啃电煤价格这另一块硬骨头,政府还在犹豫中,至少没如财媒所报道的那般乐观。但风险在于,电煤价格取消双轨制易,电价取消政府定价却难上加难。
静态观之,发改选择此时撒手不管的确是个时间窗口。22+4%的延时调价机制之所以饱受消费者诟病原因有三:一是22个工作日周期太长。上周末,另一个能源价改的新闻是煤炭价格取消双轨制,发改委彻底放手。总体呈现为国际油价上涨时反应较快,下降时反应极慢。
三是发改委不再发布有名无实的电煤指导价。三是这只是个参考性调价机制而非硬性调价依据。
简单讲,当油价波动连续22个工作日的平均涨幅超过4%时,发改委常以确保物价稳定为由压住油价不上调,导致油企亏损有苦无处诉。10+0新定价机制的改进是,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天,4%的平均波动干脆取消。
从1996年起,除电煤外其余煤价均已实现随行就市。若将其视为游戏规则的改变,变化还是蛮大的,甚至可说是根本性的。